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乡村的独特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纽带。然而,在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非遗文化传承遭遇了诸多严峻挑战。本文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困境,分析新质生产力为非遗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带来的突破路径,旨在促进数字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增进本土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我国非遗文化传承中面临的挑战
在现代化进程中,非遗文化传播和弘扬正面临多重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人断层危机。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高达63岁,30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5%。例如,福建漳州木版年画、安徽徽墨制作等百余项非遗,由于传承人相继离世,正陷入濒危状态。传承人的老龄化和后继无人,使得许多精湛技艺面临失传风险,非遗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传播效能低下。目前根植于乡村本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较为传统,主要依赖线下展示、传统媒体宣传,传播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大量的非遗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调研数据显示,像云南傣族织锦、青海热贡唐卡等已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的技艺,在其原产地以外地区的认知度也不足30%。有限的传播范围使得非遗难以融入当代社会大众的生活,无法充分发挥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
(三)产业转化困难。手工艺品作为非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周期漫长,成本高昂,且产品风格与现代消费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以江苏的“苏绣”为例,一幅精品绣作往往需要传承人耗费数月时间精心制作,但市场接受价格却连工时成本的60%都达不到。这种矛盾导致非遗产业运营艰难,难以实现经济价值与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技术应用滞后。目前,多数非遗项目仍延续口传心授的古老传承模式,数字化率不足20%。以河南钧瓷烧制、四川绵竹年画等技艺为例,其工艺流程缺乏系统、有效的影像记录。一旦仅存的资深艺人离世,这些宝贵技艺极有可能永远失传,给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新质生产力在传承非遗文化与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与成果分析
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大数据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为解决非遗传承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强大的技术支撑,初步构建起覆盖“保护-传播-转化-创新”的全链条赋能体系。
(一)用数字化技术构建非遗永生体系
借助目前的3D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对非遗器物以毫米级精度进行建模。例如,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已成功完成2000余件历代青瓷的数字孪生,使其实现“数字永生”,为后人留下可永久保存的珍贵资料。
全息投影技术在非遗场景还原方面大显身手,例如,江西景德镇古窑景区利用此技术再现明代御窑烧制全过程,游客互动率提升75%,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与厚重历史。
动作捕捉技术也被应用于非遗领域。例如,四川自贡彩灯制作通过记录老艺人扎制骨架的568个关键手势,形成标准化教学数据库,为后人学习与传承该技艺提供直观、准确的参照。福建莆田木雕借助AI分析32位大师的运刀轨迹,建立雕刻力度、角度等参数模型,助力新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核心技艺,有效推动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
(二)用区块链技术重塑文化自信
调研发现,苏州刺绣研究所凭借区块链技术,为每件刺绣作品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指纹。消费者仅需扫码,即可轻松查验作品作者信息、详细创作历程等,极大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一体系的建立,使苏绣作品市场溢价提升40%。广东潮州手拉壶建立起涵盖原料陶土的溯源链,运用物联网传感器精准记录矿区开采、陈腐时长等数据,提升了藏品投资价值,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认可度。陕西华县皮影戏通过开发NFT数字藏品,利用智能合约保障每笔交易自动向传承人支付10%版税,不仅让传承人的权益得到保障,还让他们实实在在获得经济收益,累计为老艺人创收超800万元,为非遗传承注入经济动力 。
(三)用元宇宙空间拓展文化体验维度
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携手打造的“数字敦煌”元宇宙,用户凭借VR设备可参与壁画修复、体验飞天乐舞表演,上线半年就吸引230万用户深度体验敦煌文化无穷魅力。百度希壤平台上线的“徽州文化元宇宙”,将徽派建筑营造技艺逼真重现,用户能够亲手虚拟搭建徽州民居,相关体验课程已经走进12所高校选修体系,有效提升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与影响力。
阿里达摩院开发的“纹样生成大模型”,在输入苗族银饰传统纹样后,AI自动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黔东南非遗工坊产品迭代速度由此提升3倍,实现古老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美院合作,运用AI重新构建《千里江山图》色彩体系,开发出的青绿山水数字藏品,单日销售额一举突破千万元,展现出非遗在数字化创新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与文化价值。
(四)用大数据驱动精准传播
资料查询发现,“字节跳动”通过搭建非遗传播数据库,深入分析5.8亿用户浏览行为后发现,18 - 25岁群体对非遗短视频的完播率比传统宣传片高出300%。基于此,平台及时调整内容策略,使唐三彩制作视频单月播放量增长12倍,精准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非遗文化的认知需求。快手平台“非遗老字号”直播间借助智能推荐算法,将北京景泰蓝工艺直播精准推送给收藏爱好者,转化率高达8.7%,大幅超越行业平均水平,显著提升非遗文化传播的效果与效益 。
而“清博大数据”构建的非遗网络声誉监测系统,对1200余项非遗项目的网络声量进行实时追踪。2023年该系统及时预警“南京云锦染料污染”不实信息,成功避免产业遭受超亿元经济损失,为非遗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
三、对策建议
以上案例表明,新质生产力为弘扬我国非遗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跨界人才培养引进,筑牢乡村非遗传承根基
为解决非遗传承人断层危机,国家层面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开展合作。鼓励高校开设与非遗、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学科专业,像“乡村非遗数字艺术”“乡村非遗文创设计”等,定向为乡村输送懂非遗、懂科技且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文创人才等投身乡村非遗传承事业,在乡村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传承队伍,加快非遗在乡村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创新多元化传播模式,营造乡村文化振兴氛围
立足乡村实际,利用新质生产力打破非遗传播局限,增强文化传播效能。整合乡村的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打造集民俗体验、数字展示于一体的乡村非遗旅游线路。运用 3D 投影在乡村标志性建筑上展示非遗故事,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在乡村游玩时沉浸式体验非遗制作过程。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乡村非遗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强化乡村文化符号,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乡村非遗魅力,提升乡村文化知名度。
(三)积极推进非遗产业化,激活乡村文化经济活力
结合新质生产力促进非遗产业转型,实现乡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乡村非遗文创产品。在乡村建立数字化非遗工坊,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推动乡村非遗品牌化建设,举办乡村非遗文化节,借助电商直播等线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乡村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乡村居民增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加速技术融合与应用,助力乡村非遗创新传承
国家层面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乡村非遗传承,丰富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在乡村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精准记录乡村非遗项目。运用AI 技术辅助乡村非遗创作与修复,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护乡村非遗知识产权和溯源产品信息。鼓励利用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创建乡村非遗虚拟社区,让更多人线上参与乡村非遗交流与传承。激发乡村非遗创新活力,让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注入新内涵。
作者:包建平
单位及职务:北海市党史研究室原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