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广西乡村文化振兴
来源:李朝琦 2025-02-26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崛起,数字化技术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乡村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路径,为广西乡村文化注入活力,同时依托文化振兴反哺新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形成双向赋能的发展闭环。


一、广西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成果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智能装备等创新要素提升生产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广西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共建成4G基站24.6万个,5G基站13.0万个,光缆总长度281.5万公里,互联网省际出口宽带5566万兆。其中,自然村4G网络通达率99.9%,光纤网络通达率97.9%,5G和千兆光纤网络通达率超95%,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双千兆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广西乡村文化振兴呈现出新气象。一方面,乡村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手工艺、乡村旅游等文化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等形式,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的关注。借助电商直播、虚拟现实(VR)等技术,壮锦、坭兴陶等传统手工艺从“作坊生产”转向“云端展销”,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将这些手工艺背后的文化故事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另一方面,智慧旅游系统的引入、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等,打破了乡村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让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乡村旅游业也搭上了新质生产力的快车,智慧旅游系统的引入,通过智慧旅游系统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游客可通过AR导览、线上预约等方式深度体验民俗风情,推动“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对乡村经济的倍增效应。


    此外,新质生产力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乡村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迅速传播。广西许多乡村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乡村文化,有效提升了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乡村学校也开始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互促路径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广西乡村文化振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促路径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网络覆盖不均衡。在广西的一些偏远乡村,网络信号不好。部分山区网络基站数量不足,导致网络速度较慢,这严重阻碍了数字化创新手段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应用。二是设备缺乏与落后。仍有不少乡村缺乏基本的数字化设备,像计算机、多媒体播放设备等,想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来振兴乡村文化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是人才引进困难。广西的乡村对于外面的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乡村难以提供与城市相媲美的薪资待遇、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使得那些擅长数字技术,如软件开发、数字内容制作的人才望而却步,导致有数字化技能的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二是本土人才培养不足。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乡村学校在数字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上相对薄弱。同时缺乏针对乡村居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体系,这就使得本土居民难以掌握数字化创新技术来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三)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方面: 一是文化内容数字化程度低。广西乡村有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如独特的民族歌舞、古老的传说故事、精湛的手工艺等,但很多还被禁锢在传统的表现形式中。许多乡村文化元素没有以电子书籍、线上视频、虚拟现实体验等现代数字形式呈现出来,难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二是数字内容缺乏深度与创新。现有的一些乡村文化数字内容往往只是简单的记录和展示,缺乏深度挖掘和创新包装。比如一些关于乡村文化的短视频只是机械地记录了民俗活动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探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没有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创意性的改编和呈现,难以引起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兴趣。


    (四)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一是安全意识淡薄。在乡村,人们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认识不高。很多乡村文化机构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没有足够重视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传输,容易导致乡村文化相关数据泄露。例如,一些乡村文化活动的报名信息可能包含参与者的个人隐私,但由于缺乏安全措施,存在被不法分子窃取的风险。二是安全保障技术落后。相较于城市,乡村在数据安全保障技术方面远远落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安全防护设备。


三、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基础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提升乡村网络覆盖。加强乡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和5G基站建设,确保乡村在数字化创新过程中有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二是提供数字设备支持。为乡村文化机构、学校和村民提供必要的数字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在乡村建立公共数字设备室,像公共图书馆一样,村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设备来获取文化知识,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教程等,让他们有更多的渠道接触数字化文化资源。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挖掘本土人才,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力量。通过建立乡村人才库,详细登记他们的特长和技能,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比如,举办乡村民俗文化节,让那些擅长剪纸、刺绣等民间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精美作品,吸引更多村民和游客的关注。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的热情,使他们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先锋队。二是吸引外部人才,注入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鲜血液。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文化工作者、艺术家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例如,创建乡村文化旅游网站,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外界展示乡村的风土人情。而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则能在乡村文化的内涵挖掘、艺术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可以深入乡村,挖掘古老传说、历史故事等,将其改编成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让乡村文化以更加高雅、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三是培育人才队伍,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实基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对于传统手工艺人,可以开设现代营销课程,让他们学会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对于乡村文化管理人员,可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还可以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让乡村人才有机会接受更加系统、专业的教育。通过这样的培育方式,打造一支既懂乡村文化内涵,又具备现代管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一是建立乡村文化数字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乡村的历史遗迹、民俗文物、传统技艺等文化瑰宝进行全方位的拍摄、扫描与记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能够以数字的形式永久保存。通过构建乡村文化数字博物馆,将分散的文化元素集中展示,不仅可以方便村民随时回顾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让外界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的魅力。二是开展口述历史数字化项目。许多乡村有着丰富的口头传说和长辈们的记忆财富,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志愿者或专业团队,采用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将老人们讲述的故事、传统的民谣等记录下来,防止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三是打造乡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深入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元素,如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将其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例如,可以制作以乡村故事为背景的手机游戏、数字动画等,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让乡村文化在新的领域生根发芽。


(四)加强乡村数字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安全保障。


    通过开展广泛的数字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向乡村居民介绍数字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升乡村居民数字安全意识。同时,定期对这些设施进行安全检测与维护,及时修补可能存在的漏洞,使数字基础设施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针对乡村数字安全与隐私保护,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在数字领域侵犯隐私和破坏安全的行为界定与处罚标准。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乡村数字领域的监管力度。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为乡村数字安全与隐私保护构建起坚固的堡垒。


    广西的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技术工具,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与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让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振兴在双向奔赴中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广西力量。

 

 

作者:李朝琦

单位及职务:民盟玉林市委会专职副主委